李时珍没有看过《本草纲目》
赵蕊李时珍,家喻户晓,他是明代医药学家、博物学家,他撰写的《本草纲目》是当时最系统、最完整、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,被达尔文称为“中国古代百科全书”。这样一位伟大的药圣,曾有过一段“弃文从医”的经历。李时珍的祖父是一位走乡串户的铃医,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医生,曾任太医院吏目。可以说,李时珍出身医药世家。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,李时珍自幼对医药产生了兴趣。然而当时民间医生的地位不高,其父希望他好好读书,将来可以考取功名,光宗耀祖。https://cimg.fx361.com/images/2024/07/13/qkimageszxbwzxbw202406zxbw20240621-1-l.jpg这或许并不是李时珍的理想,但他还是凭借自己的聪慧和努力,不负众望地考中了秀才。就在李父对儿子的未来充满信心之时,李时珍的仕途之路却停滞不前了——此后三年他在乡试中都落榜了。李时珍本就热衷于医学,对科举毫无兴趣,三次落榜让他产生了放弃的念头,无心再参加考试,而是决心学医,立志为百姓解疾苦。其父了解了他的想法,也表示理解和支持,并将自己行医的经验倾囊相授。那一年,李时珍二十三岁,开始随父学医,刻苦钻研医术。他为贫民治病,多不收取医资。很快,他在当地便有了名气。三十三岁那年,李时珍因为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声名远扬。不久之后,他被楚王府聘为奉祠正,兼管良医所事务。后来又被举荐到太医院,任太医院院判。他淡泊名利,不求功名,一年后便辞职回乡,专心著述工作。巨著《本草纲目》的编撰便是从此时开始的。在多年行医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,李时珍发现古代“本草”书中有不少错误,再加上新药物、新验方不断增加,内容多且杂乱,容易误用而发生医疗事故。因而,他立志重修“本草”,并为此读了很多书。对待历代“本草”,李时珍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,剔除模糊甚至错误的内容,保留其精华部分。他反对尊经法古的做法,对于古人的见解,都要亲身验证,敢于修正古人的舛误。同时他也具有鲜明的革新思想,在总结前人成就的基础上,有所发明创造。这就不仅需要读万卷书,更要行万里路了。李时珍到山上采药,然后亲自栽培和炮制药物,通过实践进行研究。他也和儿子、弟子一起,到各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。在这个过程中,所遇之人都可以是李时珍的老师:农民、牧人、猎人、渔夫、车夫、矿工和捕蛇者等。在这些人的帮助下,李时珍解决了很多书本上难以解决的问题。曼陀罗花是一种重要的麻醉药物,历代的“本草”中均无记载。李时珍听说曼陀罗花用酒吞服会使人发笑,令人手舞足蹈,严重的还会将人麻醉。他便据此传说进行实验,最终证实曼陀罗花确有麻醉作用,并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:“予尝试之,饮酒半酣,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,乃验也。”“割疮灸火,宜先服此,则不觉苦也。”经李时珍新增加的单方达八千余条,新发现的药物有三百多种,不仅数量多,质量也很高。其中一些药物,直到现代仍然很有价值。这是李时珍的功绩,倘若他没有“行万里”,没有向广大群众虚心求教,这些单方和药物或许只能藏在民间,无法实现更大的价值,甚至根本不会被发现。当时的皇帝明世宗朱厚熜,迷信方士,好长生不老之术。他身边聚集了一批方士,炼丹修仙,连太医院的医官也试图在历代的“本草”中找出长生不老之药,甚至向全国收集各种“仙方”。李时珍尚在太医院时,曾向皇帝进言,丹药并不能令人长寿,还列举了古人服用丹药毙命的例子。然而这种逆耳的忠言,皇帝是听不进去的。朱厚熜去世后,皇室一改此前对方士和丹药的态度,于是很多人不敢再触碰炼丹术。李时珍对此的态度显然没有那么极端,他虽然反对服用丹药,但并不否定炼丹所用的药物和方法。他认为炼丹所用的水银内服有毒,但可以外用。他主张用实事求是的态度,科学地利用炼丹术炼制药物,并先后研究和肯定了铅、汞、密陀僧等多种药物的价值。不因循守旧,不随波逐流,李时珍就是凭借科学创新、注重实践的态度,三易其稿,终于完成了共五十二卷的《本草纲目》。著作虽然完成了,但如此皇皇巨著,想要刻印出版却没有那么容易。因为不是奉旨刊印,官府对此不予理会;又因为不是小说、戏曲等易于流传的书籍,书商也没有兴趣。当时的李时珍虽也是当地的名医,却不像如今这般天下闻名,所以他在当时全国最大的印刻中心南京滞留了一年,仍没看到出版的希望。如果《本草纲目》无法出版,不仅是李时珍的遗憾,更是世人的损失,好在他并没有放弃。他想到了当时的文坛盟主王世贞,如果能得到王世贞的支持,对出版显然是有利的。之后王世贞为此书作序,并促成了这部书的出版。此时距《本草纲目》完稿已过去了十余年,李时珍已年逾古稀,加之多年工作积劳成疾,便将刻印之事交由长子代办。在病榻之上,他仍然指导校勘工作,以确保书籍质量。令人遗憾的是,待此书正式刊行之时,李时珍已去世三年了。他虽未亲眼看到正式出版的《本草纲目》,但他的不朽著作传世至今,造福了后人。或许,这才是李时珍的心中所愿。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