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世昌隆,纸上城邦
https://cimg.fx361.com/images/2024/1205/jtLMvmiFt6KenPr8qV477F.webp《清明上河图》九市之富,东京梦华《清明上河图》作为古代风俗画的代表作,被称作北宋社会的“百科全图”。这幅画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(今河南开封)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。它以长街和河流为轴,向观者展示了都城一隅。画卷开端描绘汴京郊野的春光,中段展现繁忙的汴河码头,后段刻画热闹的市区街道。城外郊野阡陌纵横,一派田园风光。汴河码头,木桥横波,商贩密集,行人熙攘。城中街道,“举目则青楼画阁,绣户珠帘,雕车竞驻于天街,宝马争驰于御路”,极尽视听之娱。城外郊野的房舍零散分布,掩映在起伏的小丘和树丛之间。房屋前有小灌木丛,遮掩了屋内人物的活动。房屋三两排列,都是单檐建筑,屋顶覆茅草,偶有瓦房出现。其中,有一户院落前有柴扉,柴门半开,似乎在迎接前方的行人。汴河岸边,船只停靠在码头。大树旁有供行人歇脚的场所。河岸边的建筑三三两两,都是单檐,屋顶类型以歇山顶和悬山顶居多。当视线扫过街道,可以看到北宋汴京的街道与现代十分接近:从前的坊墙已无踪影,临街的商铺鳞次栉比,有珠宝店、金银铺、杂货铺等,商家挂出的广告接二连三;道路两侧还有流动摊位。而住宅区域分布在商铺之后。街道两侧种植树木,在夏日为行人提供荫凉。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,北宋京城汴京是第一个以大量市民、商贩的生意、娱乐需求而建设的都城。在这幅画作中,通过狭长的街巷和运河,可以窥见封建社会城市经济的发展情况和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。https://cimg.fx361.com/images/2024/1205/EC6qk5BxsDFLiyTC5oXAkr.webp《大明宫图》九天阊阖,皇家富贵《大明宫图》是一幅描绘宫廷建筑的界画。画家通过长卷构图、散点透视与丰富的细节,展示了他心中的大唐气象。九重城阙,重重楼宇,处处体现着皇家富贵。这幅画卷以白描手法绘制,画面始于城墙关隘,止于大片水域。大明宫建筑群位于画卷中段,占据绝大部分篇幅。亭台楼阁装饰华丽,皇家苑囿富贵风流,大有“九天阊阖开宫殿,万国衣冠拜冕旒”的意境。全图建筑用笔精细,造型优美,山间树木逸态多姿,山石以斧劈皴绘制,显示出大明宫位于钟灵毓秀之地、物华天宝之乡。画面分为外城至宫城、宫城、宫城前景三部分。其中,宫城部分又分为五小段。外城至宫城段描绘从皇城外至宫城的景象,从外城进入皇城,再沿着曲桥到达宫城。宫城部分建筑风格多样,重檐歇山楼阁、重檐攒尖顶宫殿、十字攒尖殿堂、华丽的曲桥等,令人目不暇接,正所谓“廊腰缦回,檐牙高啄;各抱地势,钩心斗角”。宫城前景部分呈现一片开阔的世界,穿过棂星门,有临水广场与大片水域,令人心旷神怡。广场中轴的甬道上有十字歇山顶阁楼与牌坊,过牌坊,可远眺一望无际的水面,“潮平两岸阔,风正一帆悬”。外城至宫城部分展示皇城烟水弥漫的景象。画面从蜿蜒的皇城城墙开始,经过一座牌坊与石桥,到达宫城城门处。宫城城门位于一座重檐歇山顶的城楼之下。过城门,便来到宫城内。宫城部分中,第一段以依山廊道为背景,以三进院落的建筑群为主体;第二段以临水建筑群和水面为主体;第三段以一组山间宫院为主体;第四组以两组山间宫院为主体;第五组以前朝建筑为主体。每组宫院建筑群都以一座十字形楼阁为最高的主体建筑,形成视觉中心;结合细节多样、变化丰富的窗槛与栏杆花式,形成特点突出又和谐统一的建筑群。据推测,画家大约是以元代宫殿为原型,展开《大明宫图》的创作。画作中重重楼宇、层层山石与大片水面,其构思可能参考了北海琼华岛的广寒殿、园林山石与太液池,以及兴圣宫、隆福宫。画家通过多次转换视角,带观者走进奇幻的世界—宫殿与背景山水虚虚实实,相互照应。值得一提的是,前朝建筑群中的大明殿与元代宫殿建筑格局相同,以殿堂、柱廊和楼阁组成“工”字殿。通过这种回廊环绕的平面形式,创建形制繁复的宫殿建筑。https://cimg.fx361.com/images/2024/1205/YTaVJtoKbqEsHcuebFNUxE.webp《皇都积胜图》京城气象,市井繁华《皇都积胜图》卷展示了明代中后期北京城的繁盛景况。它描绘了从卢沟桥经广宁门(今广安门)进入北京城区,又经正阳门、棋盘街、大明门(今毛主席纪念堂位置)、承天门(今天安门)、皇宫等,向北延伸至居庸关的帝都胜景。画面采用线性构图,按照“郊野—街市—皇宫—边塞”的顺序,较完整地绘制了北京中轴线及其周边建筑的情况。《皇都积胜图》设色古雅。画中皇家建筑规模宏大,红墙黄瓦,朱漆彩绘,一派金碧辉煌。建筑周边云雾缭绕,更增加了神秘氛围。城外商肆和民居等建筑则使用灰色调,与皇家建筑形成鲜明对比。画面从一条林荫大道展开,向前行至一座集镇,镇上有茅屋瓦舍。继续向前,至卢沟桥。桥北有长街一条,街上店铺林立,有旅店和邸店。出长街,到达京城关厢,此时可见到高大的城墙和城楼。进城后,商铺数量更多,街道纵横,街上行人熙熙攘攘,车水马龙,好不热闹。继续前行,经正阳桥与正阳门,到达朝前市,只见五花八门的货物令人目不暇接。再向前行至大明门,抵达承天门,见歇山顶城楼,巍峨壮观。再继续走,进入被霭霭祥云遮掩的紫禁城。出紫禁城,经过万岁山与北安门后,不觉来到城郊,远处可见居庸关长城,旌旗若隐若现,似乎还能听到号角声。https://cimg.fx361.com/images/2024/1205/UEYWWvZh2V3FHfsaVU2h5E.webphttps://cimg.fx361.com/images/2024/1205/6CndKBFqdePR7BKrWNbcT3.webphttps://cimg.fx361.com/images/2024/1205/LdEYi5d9nJjp2cT4aeMu6D.webp画面中央位置描绘的是京城中轴线建筑,其余建筑有序排列于两侧,体现出京城在政治和商业空间上的布局。商业中心位于朝前市,在大明门与正阳门之间。行政中心位于衙署区域,在大明门与承天门之间。进入承天门后,抵达皇城,再前进至宫城,这一带均无民间商业活动。画中城垣、街道的位置关系也与历史记载吻合。据《旧京遗事》,“大明门南向直正阳门”;又据《长安客话》,“进大明门,次为承天门,天街横亘承天门之前”,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当时皇城外的防御工程格局。根据史料记载,在明代中期,北京城已经是一座重要的商贸和手工业城市。在万历年间,仅民间商行和手工业厂、坊已达到一百余行。苏杭的锦缎、景德镇的瓷器、南丰的纸张等日用品,以及铜铁、棉花、染料等手工业原料,都纷纷运往京城并销售。画面中出现的这些林立的商铺与摊位,正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。皇城以南的朝前市上百货云集,“五色迷离眼欲盲,万方货物列纵横。举头天外分晴晦,路窄行人接踵行”。大明门前的布棚摊贩处,已有古董与珠宝交易。卢沟桥附近的客店与邸店数量也极多,客店主要供客商歇脚,并介绍买卖,而邸店则用来寄存货物。此外,在正阳桥头和大明门前能见到“钱桌”和钱铺,也是当时金融业发达的体现之一。https://cimg.fx361.com/images/2024/1205/6GmoQ7dQbikwwqCUrs9Yox.webp《姑苏繁华图》十里荣华,枕河人家《姑苏繁华图》又名《盛世滋生图》,表现了清代乾隆年间苏州的市井风情。画家结合江南水乡的特点,将郊野的自然风景与城市的热闹景象都纳入了画面中。画面包括太湖至虎丘近百里的范围,充分展示了盛清时期苏州高度文明的盛况—“姑苏控三江、跨五湖而通海,阊门内外,居货山积,行人水流,列肆招牌,灿若云锦,语其繁华,都门不逮”。在内容与构图方面,《姑苏繁华图》与《清明上河图》有异曲同工之妙。两幅画作都将郊野风光与繁华街巷纳入其中,而在画面构图、城市风光、房屋形制等表现方式上则有所差异。《姑苏繁华图》的画面可分为三部分,开端描绘郊野田园与码头,“一畦春韭绿,十里稻花香”。中间段描绘城市繁华,城中行人往来,店铺鳞次栉比,“市列珠玑,户盈罗绮”。结尾段绘城郊景致,河上船只往来如梭,河岸处的宅院与商铺交替出现。与《清明上河图》相比,这幅画作绘制的场景更宏大、范围更广,更能体现出苏州的繁荣。《姑苏繁华图》描绘的商业街两侧店铺毗连,山墙相接,这些连栋建筑营造出连续不断的街巷界面。这些店铺中,主要经营行业有棉布业、丝绸业、衣服鞋帽业、金银首饰、珠宝业、书画文具和瓷器等,较前代经营范围更广。商家也利用各类店招做宣传,文字招牌逐渐取代图形或实物模型的招幌,成为当时视觉广告的主流,由此可见商品经济的发达。城外也热闹,河网交织,河流两岸的建筑连续不断,宅邸与商铺比邻而居。城外园林也为市民提供了新的休闲娱乐场所。许多园林与当地庙宇结合,形成“庙园合一”的公共休闲空间。画面中出现了大量硬山式屋顶建筑,这种明清时期出现的屋顶被广泛应用于城乡住宅和城中商铺等建筑。其中,商业建筑有两层楼,“底店楼宅”或上下两层都作为公共空间使用。画面中歇山屋顶建筑出现频率较低,这种屋顶多应用在衙署、城楼、寺观等场所。连栋建筑多出现在商业街,而独栋与合院式建筑多用于宅邸。此外,《姑苏繁华图》在表现空间上,参考了西洋绘画技法,用焦点透视绘制小型建筑群,用散点透视控制画面整体,两种绘画技法被巧妙地结合使用。https://cimg.fx361.com/images/2024/1205/Vy4R82T76KV6hcuZxAmCRS.webp《康熙南巡图》南巡盛事,城市百景清代康熙皇帝为了解民情、视察河防,曾六次南巡,完成了稳定江南、治理河工、发展经济的目的。画家王翚等人奉命以此主题绘制画作,记录康熙皇帝南巡事迹。王翚为主持,冷枚、虞沅、顾昉、王云、许玖、吴芷、顾汶等画家参与绘制。《康熙南巡图》采用多卷本的形式,详细记录了南巡途中的风土人情。各卷分别展现南巡途中不同路段的见闻。从京城、济南、泰安、无锡、苏州,到绍兴、江宁等江南诸城,绘制精细、一丝不苟,采用散点透视和俯视角度,描绘各城面貌及地标建筑。https://cimg.fx361.com/images/2024/1205/cShqQP83hvwM8xFkihiy8U.webphttps://cimg.fx361.com/images/2024/1205/C9839j2oaquUczwcWAhuKB.webphttps://cimg.fx361.com/images/2024/1205/74CXZ7pt3TSm7giLJwTSmn.webp其中,第一卷描绘从永定门到京郊南苑的情景。画面从永定门开始,一直到南苑行宫。皇帝巡幸队伍浩浩荡荡,文武官员送行,侍卫、宫人前呼后拥。离宫别馆绘制精细,处处体现皇家富贵与威仪。第三卷描绘康熙南巡至山东境内的情景。画面中山岭连绵,其间夹杂市镇,巡游队伍穿梭在山川之间。画家采用“青绿山水”的技法,以三青、赭石等颜料描绘山峦,加以皴擦笔触,展现山势雄伟与草木葱茏。山间隐约露出宅舍、寺庙、山泉、溪流,呈现一片祥和气息。画面开端,画家使用平远法绘制山丘;至画面中段,高远法与平远法相结合,表现重峦叠嶂;至泰山,画家注重表现其巍峨与深远;到画面结尾处,使用平远法,表现乡间宁静氛围。第六卷描绘从瓜州渡江登金山经常州府的经过。运河两岸商铺林立,河面上舟楫往来。城外农田密布,一派生机盎然。第七卷描绘江南无锡至苏州的景色。画面从无锡惠山、锡山、寄畅园、黄婆墩开始,到无锡,向东至苏州浒墅关,又见枫桥、寒山寺等地,再到虎丘和运河,止于阊门。城内建筑粉墙黛瓦,重重叠叠;河网交错,行船不绝。画家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,在建筑群之间留白,表现烟水茫茫的朦胧美,更添江南风韵。https://cimg.fx361.com/images/2024/1205/BTWuqNqigcHSuCwvH5UCRJ.webphttps://cimg.fx361.com/images/2024/1205/Y6Du2Y2tUzBYMwxMGFcyFS.webphttps://cimg.fx361.com/images/2024/1205/CwkR76Tb6hLhr46rVhq8KE.webp第九卷描绘从浙江杭州到绍兴的南巡情景。画面始于钱塘江,经萧山、柯桥镇、绍兴府,终于大禹庙及大禹陵。城中街市、古塔、楼阁、亭台等一一描绘,处处体现城市繁华。第十卷描绘从浙江北至南京的风光。画面始于句容县,止于南京。南京城内,皇帝经过的主要街道上搭着彩棚,为原本热闹的街道增加了节庆氛围。第十一卷描绘南京报恩寺至长江的南巡场面。从报恩寺开始,经过水西门及旱西门、燕子矶,至长江止。画面以长江为主要描绘对象,江面开阔,江上舟楫往来。江岸有多处地标,这些地标描绘简单,作为长江的配景出现。第十二卷描绘康熙皇帝一行结束南巡,回到京师的场景。画面从永定门延伸至紫禁城。皇家建筑重现纸面,红墙黄瓦,绘制精细,与排列整齐的仪仗队相呼应。在画面结尾处,有士、农、工、商各界人士组成的“天子万年”四个大字,寓意江山永固,天子万寿无疆。各卷画面均以皇帝为中心展开绘制。每一卷都能见到康熙皇帝及其随从人员的身影。画家在作画时,除了表现皇家气派,也将巡幸之处一一记录,将锦绣山川与城镇绘于笔端,由此可一窥清代全盛时期的南北方城市建设的盛况—既有清新田园,也有繁华市肆,全面展示了康熙年间的繁华盛世。上述画作仅为古代长卷绘画中的几幅代表作。通过观览这些作品,我们不仅可以欣赏画家高超的技艺,还能一探古代城市建设的情况,领略其空间叙事逻辑和时代特征以及其中蕴藏的政治美学。无论是“社会清明”还是“盛世滋生”,在画面营造上,画家对具象与意象各有侧重,体现了画面的空间布局,将所处时代的城市风貌和文化特质记录在画卷中,传递了画家所处时代的国家意识以及想要呈现的国家形象。
页:
[1]